2025年前三季度钨市场分析:资源战略价值重估,产业链博弈加剧
来源: 作者: 发布时间:2025-09-30 17:17 浏览量:72
2025年9月初,钨粉价格一度飙升至64.5万元/吨,这次价格的飙升,让我们见证了一场战略金属的价值重估。
今年以来,钨市场以惊人的涨势迎来了一场“金属风暴”。截至9月底,钨粉价格年度累计涨幅已达近100%,创下历史新高。
这场涨价浪潮背后,是政策调控、需求爆发与市场博弈共同作用的结果。作为国民经济和国防领域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,钨正重新定义其价值中枢,波及整个产业链。
01 市场走势:前三季度钨价飙升,战略属性凸显
2025年前三季度,中国钨市场整体呈现“波动上行-强势拉升-高位震荡” 的运行轨迹。据行业数据显示,至三季度末,主要钨制品价格以约90%的涨幅收官,引发产业链各环节的强烈反应。
具体来看,65%黑钨精矿9月底价格已超过27万元/吨,较年初暴涨92%;仲钨酸铵(APT)报价突破40万元/吨关口,同比翻倍。
钨粉表现尤为抢眼,前三季度均价达393.59元/千克,同比上涨30.63%,但9月底价格较年初报价涨幅高达97.78%,几乎翻倍。
这一轮涨价并非单纯的周期性波动,而是战略资源价值的系统性重估。
02 供应紧张:指标缩减与环保督察双压之下
供给侧收紧是本轮涨价的核心推手。2025年,自然资源部下达的第一批钨精矿开采总量指标降至5.8万吨,同比缩减6.45%,超出市场预期。
与此同时,江西、湖南等主要产区环保督察力度持续升级,多家企业因废水排放不达标被限产整改,导致国内钨精矿开工率明显下降。
上游矿企的“惜售”策略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紧张。江西一家钨矿企业的销售总监透露,他们现在将月度现货投放量控制在200吨以内,库存周转天数从15天延长至45天。
现货库存已降至不足15天的用量,远低于正常的库存水平。
海关数据还显示,2025年1至7月中国钨品出口量同比下降17.85%,而进口量同比增长26.75%。
这一变化源于2025年2月商务部发布的《对钨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的决定》,对仲钨酸铵、氧化钨、碳化钨等初级产品实施出口限制。
03 需求爆发:新兴领域与应用拓展齐头并进
在供应紧张的同时,需求端却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,尤其是光伏钨丝成为引爆市场的新变量,2025年光伏钨丝渗透率从20%跃升至60%。全球年需求超4500吨,同比激增198%。
此外,军工领域因国际局势紧张订单放量。数据显示,硬质合金刀具、穿甲弹芯等钨制品订单同比增长42%。
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式开工,预计总投资达1.2万亿元,这一庞大建设项目也将大幅拉动对工装设备、工器具及工矿刀具等领域的钨材料需求。
04 产业链影响:上下游企业“冰火两重天”
钨价暴涨引发产业链连锁反应,上下游企业处境截然不同。
对于上游矿企来说,这是“黄金时代”。下游硬质合金企业则是面临严峻挑战。
05 未来展望:紧平衡或成常态,价值中枢上移
展望未来,多位分析认为钨价价值中枢有望系统性上移。
国海证券研究报告指出,监管强化叠加资源品位下降,钨矿未来增量供应有限。随着中国对钨及钨制品实施出口管制、美国关税推动钨供应链重构,钨金属战略属性强化,钨资源或迎系统性重估机遇。
与此同时,全球钨资源争夺日趋白热化。欧盟启动10万吨战略储备,首批招标就达3万吨,占全球消费15%。而我国出口管制导致海外价格倒挂20%,进一步加剧市场紧张态势。
中邮证券分析师也强调,钨在核聚变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——钨作为偏滤器等核心零部件应用空间打开,预计2027年全球供需缺口有望达5433吨。
06 应对策略:产业链协同与工艺革新并行
面对钨价高企的新常态,产业链下游企业需要多措并举应对挑战。
建立与上游供应商的协同机制至关重要。焊接企业应与上游伙伴保持紧密沟通,实时同步行情,为备货抢占先机。有条件的企业可考虑与矿企签订长协合同,稳定供应渠道。
降本增效成为关键。建议企业建立旧电极回收机制,优化焊接工艺,微调电流、气体流量等参数,延长电极寿命。有企业已通过工艺优化,在成本压力下保持了一定的利润空间。
钨价高企不再是短期现象,而是战略资源在新时代下的价值回归。随着各国对关键金属资源的争夺加剧,钨的战略属性将进一步强化,推动整个产业链从简单的价格博弈转向更深远的价值重构。
对于焊接行业而言,这场“钨金属风暴”既是严峻挑战,也是转型升级的契机——唯有主动适应、积极创新,方能在变革中赢得未来。